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广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2-19 10:30:26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
【打印】
分享到:
  2023年已经步入尾声,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回望这一年,广东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留下一串串值得铭记的印记,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让我们更加憧憬“再造一个新广东”的美好未来。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东、时刻关心广东,对广东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谆谆指引,寄望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今年4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殷殷叮嘱广东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总书记的把脉定向,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指引广东在新征程上劈波斩浪、勇立潮头。

  在危与机、稳与进、攻与守的纵横捭阖中,全省上下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气势。新征程上,奋力实现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关键就是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近日,《南方日报》推出《高质量 走在前 广东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聚焦广东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图片

  

  推动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

  11月初,广东公示第三批100个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名单,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首次实现21地市全覆盖。这将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办学差距,破解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广东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广东由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今年以来,广东“一盘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下达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逾13.12亿元,支持29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示范区试点工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东通过大力度改革、大手笔投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今年,广东组织遴选525名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名书记、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通过师带徒和团队研修,辐射带动更多教师成长;组织 18.03 万名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骨干教师、校(园)长参加轮训,引领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在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提质的同时,广东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服务制造业当家和“百千万工程”等重大战略部署,推动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

  2024年,广东省计划继续安排42.5亿元支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广东205个学科入围ESI排名前1%,较2020年增长95.24%,增幅全国第一;24个学科入围前1‰,较2020年增长200%,增幅全国第一。职业教育全面推进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今年,广东高校牵头获批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含优化重组)、7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立项建设8家卓越中心,不断增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

  高校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广东启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首批省内82家高校院所与57个县(市)全部完成合作签约,近百所高校结成乡村建设规划高校联盟、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等三大联盟,为县镇村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广东高校师生,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继续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大型智慧图书馆、云录播室、科创实验室、6000平方米的高标准体育场馆……今年9月开学季,江门市华侨中学新校区启用,为江门城区提供1800个优质公办学位。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呼声。近年来,广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公平日益彰显,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2019年以来全省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 130 余万个,今年新增公办学位超6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78%(含购买学位),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6.46%。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下达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超 13 亿元,支持 29 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示范区试点工作;探索县域内城镇村一体化办学管理模式;加强公办学位建设,今年截至 8 月新增公办学位29.6万个。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就读政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完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合作示范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今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获批并顺利招收首批本科生,是“十四五”期间全国首个获批的职教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24 年拟继续安排42.5亿元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的有效共享、深度融合。


图片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师生,驻扎在广州市从化区的荔枝园,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


  10月31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名单,确定了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4项、中小学德育课题216项。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的关键环节。

  今年以来,广东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遴选建设首批 10 所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系列举措,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落实。


  “双百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团队组建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帮助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实现农牧业生产智能化治理;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团队与信宜市共同构建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建成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师生团队设计南园古村及滨江空间规划,助力东源县“一河两岸”城乡融合布局……今年暑假,广东逾万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田间地头,破解县镇村实际产业难题。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今年8月,广东启动“双百行动”,全面部署七项任务,强化高校对县镇村发展的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为“百千万工程”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目前,“双百行动”首批省内82家高校院所与57个县(市)全部完成合作签约,并达成项目合作清单800多项;推动高校设计城乡规划作品800多件;组建“双百行动”高校三大联盟,将高校院所人才优势、专业优势、科研优势、资源优势融入转化为结对县的发展优势。

  作为“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的“盟主”,华南农业大学与清远市阳山县、河源市紫金县结对签约,针对阳山县的阳山鸡、丝苗米、西洋菜,紫金县的蝉茶、蓝塘猪、柑橘等主要农业产业,组建专家队伍前往县域开展科技指导和服务。

  11月27日—28日,广东省第二期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专题研修班举行。截至今年9月,广东通过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工作平台,培训优秀骨干校长超1.5万名、后备校长近1万名、骨干教师6.8万名,为4694名受援地教研员提供教研服务,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今年广东启动实施“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全面提高县域教育发展水平。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双百行动”中,广东建立高等师范院校纵向帮扶欠发达地区“三所学校”和县中提质工作机制。华南师范大学、肇庆学院等12所办有师范专业的高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及江门、惠州14个地市结对,帮助提高育人质量、教师能力素质、管理水平。


  支持科技强省和制造业当家

  11月12日,国内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揭牌,预计明年正式投入使用。这一观察材料微观结构和运动特征的“中子显微镜”,由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建设,有望揭示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

  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广东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突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和产业需要,源源不断培养各类战略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研发人才、技能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省建设,服务制造业当家与海洋强省建设等重大部署。

  近三年来,高校拨入理工农医类科研经费以7.7%的速度增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围绕国家在关键领域的布局,广东依托高校一流学科加快推进“天琴计划”、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海洋生物资源库等重大科技平台设施建设。

  近年来,广东高校牵头建设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28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4家,分别占建设总数的71%和70%,极大增强了高校支撑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围绕可能催生重大创新和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前沿科学领域,广东支持高校集中力量发展信息、材料、资源环境、海洋、工程、生命健康、数理与交叉前沿等重点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并着力打造10个左右能汇聚大团队、承接大任务、产出大成果的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广东组织高校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深入参与省重大专项,并组织实施“校企”协同攻关计划,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对接,全面梳理产业链“卡点”和“卡脖子”技术问题,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图片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猛团队首次在镍氧化物中发现了达到液氮温度的超导电性。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独立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是基础研究的标志性进展。张冠军 摄


  围绕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和重点细分领域,广东不断扩大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和人才紧缺专业,加快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制造类专业。2022年,高职院校为“双十”产业集群培养了14.7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占毕业生人数的47%。

  目前,全省建有82个省高职示范性产业学院,近50%产业学院服务于广东先进制造业,涉及电子信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行业。

  此外,广东还建设了 180 家制造业相关市域产教联合体、43 家行业产教联合体及103 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其中深圳、佛山获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立项,立项数居全国前列。


  一线案例:高校科研创新助力广东“芯”突破

  微纳传感器件加工技术、千万级的微小型芯片巨量转移技术、电子产品智能制造产线与数字双胞胎技术……近年,广东工业大学(下称“广工”)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系列新技术突破。

  自2019年初获批以来,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瞄准新一代芯片器件高密度化、微型化、轻薄化的变革趋势与国际前沿,打造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结合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及装备制造领域的紧迫需求,实验室确立了极具特色的三大研究方向:跨尺度高速精密运动生成与测控、微结构阵列创成与高密度互连、先进电子制造装备与产线集成。

  如何让高端精密装备“在头发丝上跳舞”?广工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陈新团队突破了高端电子制造装备高速高精点位操作的系列关键技术,为它们装上“一双慧眼”,实现速度更快、精度更准。

  该团队研制的系列核心基础部件与典型高端装备,速度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越国际一流品牌,获得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批量采购。

  作为泰斗微电子的首席科学家,广工自动化学院教授谢胜利带领校企联合科研团队,突破了行业内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研发的相关产品填补了我国该领域自主设计的空白,量产应用于近十个国产汽车品牌。

  广工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团队针对语音处理类神经网络硬件设计的需求,提出了基于SRAM技术构建卷积神经网络的存算一体式架构,解决了机器学习中海量数据传输引起的高功耗问题。

  当前,广东持续推进“广东强芯”工程,全面建设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代表,广东高校深度参与省“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广东强芯工程”等重大专项——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副教授李显博课题组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在高速光接收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李毅达课题组制备氧化锌薄膜晶体管环形振荡器,有望被引入先进芯片制造;

  广工机电工程学院团队攻克板级翘曲、芯片飘移控制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性地建成高密度低成本板级扇出封装工艺线,有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来自高校的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一线案例: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高素质产业人才

  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校企合作建立的“工业互联网蘑菇工坊班”。该班级每届40多名学生毕业后,一半进入蘑菇物联公司工作,另外一半进入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服务于工业设备企业的智能化发展。

  “工业互联网蘑菇工坊班”是该校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与蘑菇物联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班级。

  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院长廖永红介绍,该工坊班在校内建有工业互联网公辅车间联合实验室,支撑“工坊班”现场技术教学。工坊班学生的第五个学期便在此完成学业,由企业一线工程师到校授课,第六学期学生们直接进入企业实习。

  “这个班刚建起来时,同学们还在观望,现在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廖永红说,工业互联网是IT技术与OT技术的深度融合,而校企合作的工坊班实现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产业学院建设成果的缩影。

  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省物联网协会联合共建,引入了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华为、固高等工业互联网典型产业集群的企业资源,打造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根植产业、服务产业,产业学院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招牌。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已设立200多个产业学院,其中82个为省示范性产业学院,重点服务于广东先进制造业,涉及电子信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行业。

  校企合作建设产业学院,也是广东本科高校布局的新“赛道”。广东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个产业学院,覆盖近 60 个产业门类,85%的产业学院直接服务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发展。

  成立于2015年的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由学校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办,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

  院长丁文霞介绍,该学院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与项目驱动式教学,形成了“产教”“赛教”“科教”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创了跨境、跨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五跨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广东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本科生培养规模达17.5万人,建设省示范性产业学院50个,数量为全国之最。

  省教育厅表示,广东将进一步扩大协同合作、强化政策资金配套支持、完善动态管理评价标准,促进广东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