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0180794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18-07-12 15:03:58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打印】
分享到:

 粤教案函〔2018307号(B

 

关于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20180794号提案答复的函

 

李仙花委员:

关于《关于地方戏曲知识列入中小学基础教材的提案》收悉。经综合省文化厅的意见,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我省高度重视戏曲进校园工作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东汉乐、广东汉剧、梅县山歌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独具作用。

近年来,全省教育、文化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工作部署,按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要求,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双进”活动(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积极鼓励各中小学校开设戏曲校本课程,传承和发展岭南优秀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2016年以来,省教育厅以贯彻落实教育部与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为契机,先后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校创建艺术教育工作特色的通知》《关于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创建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推动中小学校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2017年,全省共有140所学校被认定为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我省44所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86月初印发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支持我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

我省不断丰富戏曲进校园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容易传唱、群众基础较好的粤剧为重点,培育青少年观众。近年来,广东粤剧院以讲座、演出、快闪、展览等形式,大力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通过精彩纷呈的剧目表演、趣味十足的模仿互动和生动形象的知识讲解,展示粤剧魅力,培养学生对粤剧的兴趣进而了解粤剧、喜欢粤剧。自2010年起,广东省粤剧院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相继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省内近20所高校以及广东广雅中学、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等近10个站点开展活动,共计52场次,惠及人数约44000人,受众群体主要为322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与此同时,院团还与广雅中学、广东财经大学签订了共建粤剧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协议,携手推动粤剧事业的发展。

二、关于地方戏曲知识列入中小学基础教材的建议

(一)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进校园情况

客家山歌、广东汉剧主要在我省梅州市周边传唱。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梅州市近年来扎实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积极开展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客家山歌进校园试点学校音乐老师培训,培养更多客家山歌方面优秀的教师。在梅江区、梅县区城区和市直等12间学校举办了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客家山歌传承人汤明哲大师,市、区客家山歌传承研究院深入学校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主动加强与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和市山歌传承研究中心的合作,积极做好广东汉剧、客家山歌进校园校本教材的制定和录制工作。与学校合作编写了校本教材,开展客家山歌教学。2016年梅州市教育局、梅州市文广局、梅州市山歌剧团、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梅州市客家山歌进校园庆六一文艺汇演共有13所学校参加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检验了梅州市推进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成果。同时,梅州市教育局与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研究编写了《广东汉剧地方教材(送审稿)》。梅州市一大批幼儿园和小学开展了客家童谣传唱活动,有部分学校也编写了《客家童谣》校本教材。

(二)我省戏曲知识进教材情况

我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标的同时,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16年,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广东汉乐、汉剧、客家山歌等广东传统文化艺术纳入了我省地方综合课程目录鼓励社会各方编创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类教材。

专此函复。衷心感谢您对广东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广东省教育厅

                                  20187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联系人及电话:林柏春,020-37627233

 
 



抄送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文化厅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