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01802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18-08-02 16:47:35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打印】
分享到:

     粤教案函〔2018320号(B

 

关于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第201802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方绍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教育培训机构庆祝外国节日加强指导和管理的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委宣传部意见,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您的建议植根传统,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时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青少年了解不同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引导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学校课堂是加强中小学生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是在国家课程中学习,如在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艺术等国家课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3月,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二是在广东地方课程中学习,2016年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涉及广东风情、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课时65课时,占地方综合课程课时总数的24.1%。其中就有“广东传统节庆习俗”、“广东岭南民俗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等专门教育主题学习。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验

课外活动教育引导主要是通过学校组织开展各学科课外活动和德育教育活动来开展。一是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组织开展活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诵唱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二是通过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来进行教育引导,如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课题专题研究实践活动,发掘传统节日中蕴涵的德育教育资源,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常规的主题班会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等。

三、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因此有必要在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形成具有尊重差异、理解多元、接纳吸取、合作共享的国际素养。为此,省教育厅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学生理解、尊重多元化文化,懂得并掌握基本的国际礼仪”指标纳入我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督导验收指标,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也增加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的内容,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深入开展。此外,2012年教育部下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包含了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等相关内容。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通过一些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对青少年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理解、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是必要的,但过度强化和宣传圣诞节一类的洋节不宜提倡。下一步,我们将努力采取措施加大对中小学、幼儿园和教育机构的引导。一是加强业务指导。推动各地各校深入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培养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规范办学行为。引导各地各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合理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扭转过分宣传洋节等片面化的教育行为。三是加大社会宣传。以校园为主阵地,面向家庭和社会宣传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引导社会过有意义的节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广东省教育厅

                             20187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联系人及电话:汪芸,020-37627818


抄送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委宣传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