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前教育宣传月 > 2024年广东省学前教育宣传月 > 案例分享 > 科学保教理念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共育超力量”已加载!在这里,开启童年的无限可能

时间:2024-05-16 14:45:02 资料来源: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打印】
分享到:

  2020年,广东省启动“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培育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通过“领衔园+合作园”的模式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对“幼儿园社区共育”的共同认知与愿景,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简称“华南师大附幼”)为领衔园,广东省军区第二幼儿园、江门市教育第一幼儿园、广州市天河区萃禾幼儿园、广州市天河区侨怡幼儿园、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幼儿园为合作园的广东省“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幼儿园社区共育课程》项目组应运而生,扬帆起航。


  从蕴含潜能的小小种子,到结下累累硕果的大树。

  生长的秘密是什么?

  答案就是,源源不断的“共育超力量”。


  “共育超力量”的运转

  幼儿园社区共育的“共育超力量”运转有两大法宝,其一是“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发展模式”,其二是“幼儿园社区共育课程体系”。

  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发展模式

  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是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评估与整合,并与优质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集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满足幼儿发展需求,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多方面支持的场所。

  “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政府牵头、签订协议、授予牌匾”,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协同共育的教育格局,营造积极健康的幼儿成长整体环境。

  幼儿园社区共育课程体系

  幼儿园社区共育课程体系以“人类发展生态学”和“活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塑了“四育观、资源观、合作观”三个基本理念,形成了“资源开发、基地共建、活动开展”的基本路径。活动开展形成“共建、共育、共享”的基本策略,创新了家长助教、基地参访体验、亲子论坛等多元化、深体验、多互动的活动形式。

  在“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发展模式”和“幼儿园社区共育课程体系”的共同运转下,优质的教育资源涌向幼儿园,极大拓展了幼儿的探索空间,让幼儿的学习呈现出真实践、真探索的新特征,促进了幼儿全面的成长。

  典型案例:养蚕记

  花鸟鱼虫等自然界中的“小精灵”总能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为其追逐,为其发问。

  为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华南师大附幼共同开展了动植物标本制作、显微镜大世界、兰花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实验室探秘等内容丰富的社区活动。通过资源共研、课程共建、师资共培,华南师大附幼与生科院携手生成了“虫虫总动员”科学体验活动,自此“虫虫总动员”成为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活动。这些年来,在“虫虫总动员”主题背景下,老师们大胆地进行班本化课程建设,不断拓展和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形成了《养蚕记》《呀,蝴蝶》等优质的班本课程案例。接下来便以《养蚕记》这个班本活动为视角,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协同共育的理念下,依托基地,实现育幼儿、育教师、育家庭和育社区。

  一、你好,蚕宝宝

  春天,“虫虫总动员”主题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走进生科院昆虫研究所,开启了昆虫的探索之旅,还得到了一份昆虫研究所赠予的珍贵礼物:一盒刚孵化的蚕宝宝。这个礼物让孩子们既兴奋又珍视,一场关于生命的奇妙旅程就此展开。

  二、蚕宝宝的秘密

  从昆虫研究所带回来的蚕宝宝们成为了孩子们的牵挂。一开始,孩子们对蚕宝宝的饮食问题各持己见,无论是值日时间、游戏时间,还是餐后时间,孩子都时刻关注、热烈讨论。那应该怎么引导孩子们呢?老师提出以不伤害蚕宝宝为前提,大家可以尝试去探索和验证自己的猜想。于是,孩子们从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搜集了绿萝、杨桃叶、桂花叶、石榴叶等树叶,看看蚕宝宝会不会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事与愿违,第二天孩子们发现,蚕宝宝好像不动了!他们着急地掉眼泪。为了拯救蚕宝宝,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赶紧“搬救兵”——求助养蚕顾问。

  老师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反馈给了昆虫研究所的邓博士,邓博士精心录制了一段“蚕的饮食习惯及生长过程”的科普视频,帮助孩子们了解到蚕宝宝的饮食习惯很专一,基本是以桑叶为食物,但是通过科学技术改变它的苦味受体基因,接受过改造的蚕宝宝也可以吃苹果、雪梨、玉米甚至是面包等其它食物。自此,孩子们只要有不懂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通过老师,寻求养蚕专家的解答与帮助。

  三、给蚕宝宝“盖”房子

  喂养了一段时间后,随着蚕宝宝越来越大,原先“居住”的塑料饭盒也显得越发拥挤,孩子们开始思考,怎样可以让蚕宝宝住得更舒服一些?

  “用快递盒做蚕宝宝的房子”“用星星贴纸装饰它们的家”“轮流打扫清,保持房子里边的清洁”孩子们各抒己见,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果果的妈妈是养蚕的爱好者,她主动请缨,认真备课,走进班级和孩子们分享蚕的蜕变过程,跟孩子一起给蚕宝宝做了更多的房子,并充分发挥家长带动家长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养蚕行动。家长们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学着养蚕,孩子每天观察蚕宝宝的进食情况,收集蚕砂,记录着蚕蜕皮的次数,还有的在家里阳台种了桑树,专门为蚕宝宝提供食材,大家都对蚕宝宝的成长充满着期待。

图片

  四、蚕宝宝是昆虫吗?

  一天,果果在给蚕宝宝喂桑叶时,边观察边发问:“我和爸爸听了‘什么是昆虫’的讲座,昆虫是有头、胸、腹和六只脚的,但蚕宝宝不是这样,它还算是昆虫吗?”

  关于蚕是不是昆虫,老师们没有直接给孩子答案,而是预约了昆虫研究所的半日研学活动,带着孩子们走进昆虫研究所的实验室,由研究所的博士们带着孩子们进行小组观察和学习。通过现场实物对比,孩子们真实地了解到蚕在每个阶段的特点,对蚕的生长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同时深刻领会了“完全变态”这样的生命现象。

  

图片

  

图片

  五、再见,蚕宝宝

  孩子们饲养的蚕陆陆续续完成了4次蜕皮顺利结茧。在此前的研学中,他们也在博士们、老师们的帮助下观察了蚕蛹在茧内的变化,了解到不是每一只蚕都能顺利结茧、完成茧内“换装”与破茧,所以心里既期待又担忧。

  终于,在孩子们的翘首期盼下,蚕宝宝们迎来了破茧时刻。他们为能够顺利破茧的蚕宝宝感到开心,为尚未破茧的蚕宝宝加油,也为没有成功的蚕宝宝伤心难过,情绪随生命的生长变化而变化。

  对孩子来说,蚕破茧而出是一个生命绚丽蜕变的过程,是值得无比期待的,但失败也是真实存在。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的变化,调整自己对生命的认知、感受生命的不易,都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没有破茧成功的蚕宝宝,如制作一块石头墓碑、一场音乐葬礼等,这一份“牵挂”和“纪念”是孩子们真心的珍惜与爱。

  

图片

  

图片

  蚕属于完全变态型昆虫,其生命成长具有历程短、变化大等特点,适合孩子们进行跟踪观察、比较观察,感受生命完整的变化生长过程。养蚕活动的过程中,家庭、社区主动与幼儿园肩并肩走,形成了“园所引领,互为支撑;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权责清晰,动态调整”的主体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力量和资源优势,从浅层的共育互动走向了深度的协同,有效促进了孩子意识、能力、品质等各方面的提升,切实实现了幼儿发展、家长收获、教师成长、社区反哺的“四育”目标,也为协同共育活动的不断拓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图片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