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⑦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质保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价改革,通过强化质量保障工作顶层设计、构建内部质量标准体系、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提升质量监测能力、优化教师奖惩机制等途径,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质保体系。
一、强化教育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工作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教学评价组织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管评分离”。学校于2018年组建了独立设置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负责教学质量标准研究与制度建设,组织开展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和教学检查,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等工作。
二是加强质保体系制度建设。2021年,学校制定发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总体方案》,建立质保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方式(图1-2)。
三是建立“两层两级一中心”教学督导体系(图3)。建立覆盖本科及研究生的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和队伍,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评估工作校领导兼任主任,评估中心主任和副主任担任督导委员会副主任。督导委员由35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在职或退休副教授职称以上专任教师组成。各本科教学单位共设置教学督导107名。
图1 学校颁布质保体系运行总体方案
图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示意图
图3 “两层两级一中心”教学督导职能结构图
二、建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学校注重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做好教学管理文件“立改废”工作,不断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021年,发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关于实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通知》,开展质量标准宣讲,要求各教学单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不断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三、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和管理的常态机制。形成较完善的学生评教及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校成立由148名学生组成的信息员队伍,覆盖各专业。近三年,学生巡课2584人次,编印《教学动态》6期,选出优秀教学信息员198名。
二是信息化平台辅助提升质量评价和监控手段。搭建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整合学生评教、随堂评价、教师评学、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听课、同行听课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以课程为中心,形成多维度、质化的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由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使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周期。引入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实现校级、院级、专业三个层面的质量数据监测。对标国家标准及同类型院校均值进行预警监控,指标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对问题的改进效果进行持续跟踪,形成闭环监控。
三是针对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开展专项评估。每年开展毕业论文和试卷抽检,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全校听课工作(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院领导、系主任、普通教师听课),不断完善专项评估,开展本科生导师制评估,研究生毕业论文抽检、研究生导师满意度调查等。不定期开展专业对标建设自评。近三年本科校级督导听课3972人次,本科院级督导听课1143人次,校领导听课45人次,院领导1417人次,职能部门领导37人次,同行听课3545人次。抽查毕业论文547篇,课程试卷250袋。
四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专项评价和国际认证。2022年,委托第三方公司基于教学监测数据对66个本科招生专业开展全景分析与解读、专业竞争力分析。2023年,开展本科教学数据监测分析、在校生学习体验和教师教学体验调查。学校国际商务、会计学、工商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共15项。
四、优化教师奖惩机制以强化激励和约束作用
每年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奖、优秀本科生导师、师德师风等评选活动,将教学质量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修订完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事故与教学过失认定和处理办法》,增强制度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更好地发挥制度约束作用。
近年来,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省内外高校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吸引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1所院校先后来调研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视角下外语类院校质保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CIQA)举办的“全国不同类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优秀范例选树”活动中获评二等奖,学校受邀面向全国高校介绍经验做法。学校及时总结质量保障研究的成果,在权威期刊或出版物上发表论文4篇。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五育并举、数智赋能、增值驱动
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探索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五育并举”为标准,构建四维评价内容;利用数智化工具,进行全程化、多维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创新;探索“德有所育、技有所精、赛有所长、研有所专、创有所成”增值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示意图
一、主要做法
(一)五育并举,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内容
1.回归“五育并举”育人本质。教学评价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改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教育的育人本质。本课程以回归育人本质为教学评价的精神内核,制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从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兼顾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2.构建“四维”评价维度。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偏重“智”育成果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则流于表面。这种工具化思维将导致教育目的的异化,遏制了人全面发展的活力,弱化了人的生存价值。本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确立以“明德-求知-励能-创新”四维教学目标为重点的评价维度,以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启发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岗位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评价内容可评可测。课程采用“ABCD”(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标准Degree)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界定,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评可测的教学评价内容。以情境4“招聘与选拔”为例,教学评价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情境4教学评价内容
(二)数智赋能,推动全过程、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改革
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数智技术和人工测量相结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支持素质、知识、技能全方位评价和“教师—学生—系统—企业”多元化评价,从而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更加准确、深刻的价值判断。
1.评价工具数智化。一是评价过程数据采集。依托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等数智化平台和工具进行全过程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为评价提供依据(如图3所示)。在素质评价方面,根据论坛和课堂言辞,分析学生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知识评价方面,根据学习时长等行为数据以及课前测、课后测得分数据,开展诊断性评价,从而预判教学难点,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在技能评价方面,使用“360度评价表”共享文档,支持多主体评价。二是评价结果可视化。使用自主研发的综合评价系统对多维度、多主体成绩进行整合与可视化呈现,形成个人和小组的数字画像。学生可随时查询个人知识、技能、素质评价得分,项目成果评分、个人学习成长、个人表现画像等信息;查询小组排名、项目成果得分、资源学习统计、测验统计、论坛统计、竞赛人员、1+X技能考证人员等信息,从而促进自我激励、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图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
2.评价方式全程化。课程基于建构主义原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产出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70%+总结性评价30%+增值评价加分”评价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得分由8个教学单元得分加总获得,单元得分=学习时长30%+在线测试15%+任务作业35%+论坛活动10%+资源完成率10%。全程化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能力变化过程进行动态反馈,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3.评价指标多维化。课程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指标设置:一是一致性,即评价指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反映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效,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关注个体发展差异等;二是可行性,即能够获得可量化、统计分析和反馈的教学活动过程数据;三是重点性,即选取最能反映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素质水准的关键指标,提高评价效率。通过综合考量,课程形成单元任务得分、资源学习时长、单元测试得分、论坛发帖数、考试得分、增值成果数等多维度指标体系。
4.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系统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模式,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融合,使得评价更科学合理和客观。在传统授课教师反馈评价、总评基础上,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利用课程平台的数据分析、评价等功能,对学习过程进行反馈、调控和修正。企业导师参与各单元实训项目的指导和评价,从企业视角引导学生产出更符合实际业务要求的成果。
(三)增值驱动,探索“五有”个性化评价模型
增值评价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对评价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幅度进行测评,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保证教育公平。本课程探索构建了“五有”增值评价模型,鼓励学生挖掘潜能,寻找自我发展方向。第一,德有所育。对学生参与人力资源领域的公益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面向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等行为进行评价。第二,技有所精。对个人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单元成绩进步幅度、参加职业技能考证等情况进行评价。第三,赛有所长。对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进行评价。第四,研有所专。对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情况进行评价。第五,创有所成。对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进行评价。
二、工作成效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坚持把育人本质作为精神内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筛选、反馈、激励作用,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形成较为丰硕的教学成果。近四年课程评教6次优秀。学生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竞赛国家级、省级奖项11项。课程获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继续教育优质网络课程、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课程教学团队取得省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获得“奔跑吧,HR”软件著作权,出版纸质教材、人力资源管理数字教材各1部。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三维立体”学业质量综合评价
的区域建构
深圳市宝安区构建完善小学生学业质量“优质、均衡、绿色”三维立体评价系统,依托宝安区K12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分段开展质量监测,引领全区150多所小学树立科学质量观。
一、主要做法
(一)依据政策设维度。宝安区设置“优质、均衡、绿色”三个评价维度,其中“优质、均衡”对标国家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绿色”指向课程教学、教师教学方式、学生负担感受三个观测面,将过程表现、问卷调研与期末监测相结合,立体交叉融合,考查全区各校小学生的学业质量。
(二)明确原则设指标
1.确立原则。育人性,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五育融合,所有的评价内容选择、工具研发都要指向全面育人。整体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均衡做为重要指标引领区域公民办均衡、各学科均衡、各校区均衡,促进区域整体发展。过程性,关注教学全过程,以日常作业反馈、过程数据采集、分类问卷调研、专题专项监测等形式探索融入过程评价。一致性,以评价引领日常教学,优化课堂主阵地,评价工具研发严格以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要求为依据,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2.设立指标。给合过程表现、监测数据、问卷结果,以“优质、均衡、绿色”三维设立12项指标对学校整体的学生学业质量进行水平赋分(如图1),结合水平得分赋星(如图2)。
图1 宝安区“三维立体”综合评价指标 图2 宝安区“三维立体”综合评价星级评定
(三)研发工具优实施
1.低年级段评价工具。全过程开展无纸笔综合素养测评,从6个纬度进行教学质量测评,如表1。
表1 宝安区小学低年级综合测评方案评分表
2.高年级段评价工具。分学科抽样监测的测试卷+问卷。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关于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体现正确的学业质量观,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具体表现,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查,建立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评价内容。每学期组织专家组,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进行质量监测测试卷和相关调查问卷的命题研制。
3.组织与实施。小学低年级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工作包括综合测评方案评审、综合测评现场观摩、综合测评总结与过程性资料评审三个阶段。组织专家对各校综合测评活动总结和过程性资料进行评选,并给予表彰和推广,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小学高年级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工作,分为过程调研问卷与期末抽样监测。过程问卷为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不定期采集,包括课程开设与管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业负担感受、学习动力等多方面数据。期末全区统一提供纸质监测卷与相关问卷,参考国家义务教育监测办法,分年级分学科抽样进行数据采集。
(四)优化分析推应用
1.数据纳入全区大平台,跟进学生持续发展。将小学低年级素养测评、高年级监测、过程问卷数据全面采集纳入宝安区K12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常态采集过程数据与期末监测数据,全过程诊断学情、跟进学生跨学段发展,探索增值性评价。
2.实证研判区域学情,提升教学优化精准性。全面了解区域小学生学业质量状况,分析诊断共性与个性增长点。以区级教研引领共性问题优化,如通过监测发现全区小学生数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偏弱,区级构建“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型。以区校协同、一校一案解决学校个性化问题。
3.全面开放数据平台,引领学校实证分析。在区域资源平台设立专门的端口,在严格执行不排名反馈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以校、学科、班级等各种单位查询基于全区数据之上的“优质、均衡、绿色”综合表现。家长、学生还可以查询到学生综合以及各学科素养表现的雷达图、分析表以及诊断优化建议。学校还可以采集本校过程数据,与区域数据进行关联与分析,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明优势、找差距、寻突破。
二、工作成效
(一)构建“学教评”一体化的评价系统。以起于小一的无纸笔表现性评价到高年级段的质量监测,以过程专题调研与期末监测问卷相结合,以评价跟进教育教学,以学定教定评,形成无额外负担、与过程全融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二)引领全素养质量观念。以全素养的质量观为引领,设定优质、均衡、绿色三个维度考查全区各校小学的学生学业水平、课程开设情况、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负担感受等。以此了解区域整体及各校教学教学质量状况,诊断问题,并提供相应改进方案,动态优化教学,引领全区小学回归儿童为本、学科育人、夯实基础、融会贯通等教育本质。
(三)推动教研实证转型。本着长期化、常态化监测的原则,建设长期关联的大数据平台,为学校发展、师生发展构建数据“画像”,基于信息化应用,推动基于大数据实证的教研转型。
(四)积累地方监测经验。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部署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基础上,完善本地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积累地方监测经验,丰富地方监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