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教育资讯 > 战线联播 > 高校动态

以实际行动探索着最佳答案,广东青年学子将青春智慧带进田间地头

时间:2024-01-08 16:31:48 资料来源:“广东学联”微信公众号
【打印】
分享到:

大学生如何积极投身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局?

广东青年学子

以实际行动探索着最佳答案

下面来看看南粤青年如何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受限于技术瓶颈,产业难发展;受限于传播渠道,产品难销售;受限于村容村貌,文旅难振兴……种种问题,成为制约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也成为青年学子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破题方向。

  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制作漫画、海报、宣传片等产品,打造文创品牌;化身乡村绘画师,尽情挥毫,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2023年,广东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破解县镇村高质量发展难题1480个,探索了组织动员青年大学生在高质量发展领域挺膺担当的有效路径。


  撬动高校学科专业资源

  在中山大学青年突击队成员汤璇看来,“马蹄里有大学问,做饼干也能写论文”。

  中山大学连州丰阳“连”动未来突击队“马不停蹄”项目深入挖掘马蹄食药用价值,研发附加值高的加工制品,建立完整的马蹄产业链,拍摄马蹄宣传片,研发马蹄风味纤维饼干等产品,提升了产品科技内涵及连州丰阳镇本地马蹄的附加值。


图片

  ▲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谭金芳教授进行土壤取样实地指导


图片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灏副教授在实验室带领学生团队开展马蹄健康价值评价实验


  早年,丰阳村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并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这里除了有优质的农产品,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丰‘遗’足食”突击队里,来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师生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拍摄牛肉干宣传片,助力丰阳牛肉干申报省级非遗,同时改革生产和销售模式,帮助其突破产业化瓶颈。

  图片

  ▲中山大学“丰'遗'足食”团队成员调研牛肉干制作并了解牛肉干产业情况

图片

  ▲中山大学“丰'遗'足食”团队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中山大学团委聚焦结对共建的丰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需求,整合包括地理规划、生物学、人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资源力量,建设一支“跨院联合、通专联合、优势整合”的联合突击队,包含11支校级青年突击队的近300名师生。


  “我想帮助他们,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蔡梓涵说,渔民很辛苦,哪怕是丰收年,金鲳鱼的收购价也只有12元/斤。

  蔡梓涵所在的“鱼”翁得利突击队走进湛江市徐闻县,借助学校学科资源,开展实践调研、技术研发,突破了各项技术难题,通过制作预制菜助力金鲳鱼产业发展。

图片

  ▲广东海洋大学“鱼”翁得利团队与导师一起做研究


  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高校+团队+公司+基地+农户+电商+服务”产业新模式,项目试点运营至今,金鲳鱼产品利润提高119%,意向合同突破10万元,签订战略合作企业8家,辐射合作社4个。


图片

  ▲广东海洋大学“鱼”翁得利团队与渔民一起拍摄宣传


  纵览“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技术”是最突出的关键词,不少团队都将校园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到乡村,运用于发展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青年突击队将新的无人农场技术带到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的田间地头,通过无人驾驶农机实现田间“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作业全程无人化;暨南大学青年突击队利用食品超高静压技术,建立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三华李加工生产线,产生经济效益180万元;华南师范大学青年突击队搭建智慧数字平台,帮助百万农户实现全链条“云上”管理……一支支突击队带着一项项技术落地乡村,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充满创新活力。


图片


  ▲华南农业大学“智造丰收”团队

图片


  ▲暨南大学“果尽其用”团队参观果蔬种植基地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金珠云集”团队成员在完善平台的建设和进行小程序维护


  不少广东高校团委书记反映,“突击队行动成了大学生将课堂所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


  县镇村“出题”

  大学生“揭榜领题”

  长期以来,缺乏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制约了乡村地区的发展。高校有人才、有技术,与乡村地区破解发展难题的需求“一拍即合”。

  中国每3个菠萝就有1个产自湛江市徐闻县,这个被称为“中国菠萝之乡”的县城年产菠萝近80万吨,还有吸引大量游客争相打卡的万亩“菠萝的海”。


图片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学院组建名师团队参与创建菠萝特色村庄工作



  但由于住宿条件受限,游客一般选择当天往返。因此,当地政府计划打造菠萝主题乡村,将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把前来打卡的游客留住。作为湛江徐闻“菠萝公社”项目需求方,徐闻县曲界镇党委书记林海珍对突击队的到来充满期待。“他们有干劲、有活力,用实际行动帮助村民改善生活,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历经1年的建设,在一块废弃的甘蔗场上,“菠萝公社”已初见雏形。

  在此过程中,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青年突击队与10余所高校团队共同对闲置农屋进行现场诊断,现场定措、设计和改造,将其改造成广东“菠萝的海”第一家菠萝文化创意民宿,创建了国内首个菠萝文化乡村人才驿站,为当地创建菠萝特色村庄创意带作出了贡献。


图片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青年突击队成员参与创建菠萝特色村庄工作


  “家乡说的‘中国梅’,原来是荔枝呀!”盛夏蝉鸣荔熟季,满园丰硕的荔枝给来自欧洲的留学生阿丽娜留下深刻记忆。今年6月,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突击队探访了茂名市根子镇,以“剧情片+纪实片”的呈现方式,用外国留学生的视角讲述广东荔枝发展的故事。


图片

  ▲广东财经大学“留”影南粤突击队拍摄现场


  此后,“留”影南粤突击队陆续抵达潮州市饶平县、肇庆市四会市贞山街道、惠州市博罗县等地,为岭南乡镇打造推出一批宣传精品,以留学生视角介绍当地文化和风光,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向世界讲好广东乡村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该突击队负责人陈梓泓说,他们将继续把自主制作的优质内容进行宣发推广。

  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上,县镇村登上平台“出题”,高校学生团队“揭榜领题”,越来越多基层难题得到破解。


  校地包干结对出硕果


  2023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高校团委分别与梅州市平远县、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等10个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共建结对协议。

  华南理工大学“梅”利乡村突击队队长范鹏辉说,经过大量理论推演、实验验证,他们创新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冰片包埋生产工艺”,帮助当地梅片树产业成本减少90%以上。

  

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梅”利乡村团队在梅片树扦插育苗基地了解育苗情况

  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梅”利乡村团队成员范鹏辉向师弟师妹们讲解化验知识


  如今,范鹏辉带领团队深入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已经实现了梅片树的无性快繁、高效提取纯化和高值化应用。项目带动3265户农户增收,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户均增收两万元的目标。


  “每个瑶家女孩从小就会绣瑶绣补贴家用,但是我们绣的产品不够时尚,宣传和营销也不到位,所以销路并不好,收入也十分微薄,我们真的很想摆脱这个困境。”听着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绣娘焦急又无奈的话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生朱育锋暗下决心助力瑶绣发展。

图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项目团队成员向瑶绣传承人学习


  朱育锋及其团队在校地共建结对的推动下,积极链接各方资源,推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工作室正式成立,并与当地各个瑶绣工坊达成合作协议,由工作室负责图饰设计与宣传营销,工坊负责产品制作与线下出售。


图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项目团队成员向瑶绣传承人学习


  服装、茶具、钥匙扣……突击队自主研发的各种文创产品相继面世。自项目开展以来,该校学生团队为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设计逾500款瑶绣文创产品,直接带动200余名瑶乡绣娘增收致富。


  突击队行动的第一年,广东组建1000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省级重点团队,选聘了2000余名具有较高专业学术水平、具备较强资源链接能力、有深厚群众情怀的专家学者作为突击队导师,带动全省高校组建突击队逾3万支,超过20万名青年大学生入县下乡开展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未来,将不断完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运行机制,创新高校与县镇村结对模式,争取在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主力军作用发挥的探索中,以及在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实践中有更大突破,为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青春力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