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的“大思政课”,出彩又出圈!
建好“大机制” 、建强“大师资” 、
建优“大课程” 、建稳“大课堂” ,
广州市荔湾区“大思政课”建设
出彩又出圈
近日,《德育报》头版刊发报道
介绍了荔湾区的工作特色
一起来看
深融合 大贯通 构建新时代
荔湾“大思政课”育人生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时光荏苒,6年过去,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2025年2月24日,广东省教育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作会议发言时表示,广东将深入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着力强化思想引领、健全工作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广州市荔湾区,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教育资源的教育传统强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聚力创新实践教学路径,聚焦建好“大机制”、建强“大师资”、建优“大课程”、建稳“大课堂”的“四建”工程,建设融合贯通、生机盎然的区域“大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生态。
一、建好“大机制”
激发“大思政课”育人共识
构建党建引领机制。荔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建设列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印发《荔湾区教育局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荔湾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荔湾区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机制、区委常委到学校讲思政课机制、学校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机制等。近年来,区领导讲授思政课超30人次,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讲思政课超1200人次。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在区委书记的亲自推动下,荔湾区建立了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听取辖区各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现场会商、现场交办。强化横向联动,整合辖内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司法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资源,为学校解决青少年法治教育、心理危机、校园安全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帮扶等问题,确保办学过程中各类问题有认领、有应对。推动纵向贯通,将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与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相衔接,联席会议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月例会研究解决,为开展“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荔湾区彩虹街道“青少年走进人大、近看民主”思政教育系列课程在荔湾区青少年宫火热开展。150多位来自不同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在彩虹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多维度了解人大知识,沉浸式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围绕“人大代表的选举办法”“人大代表进站接待”“人大收集意见建议答复流程”等话题,区人大代表们用一件件亲历案例为在场的“小代表”们进行了专业而生动的解答。“原来人大代表的作用这么大!”“小代表”们随后纷纷举手提意见建议。思政课中精心设计了模拟选举和模拟宪法宣誓环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发放选民证、投票选举、监票计票和宪法宣誓等程序。模拟宪法宣誓仪式在嘹亮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回响着,法治的种子已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建立院区合作机制。荔湾区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共建,签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协议,成立荔湾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座谈会,通过共建思政课程体系、共融思政实践基地、共享思政研究平台、共育思政师资队伍,开展深入的合作交流,形成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
二、建强“大师资”
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合力
共研共促共创,提高育人水平。大中小学协同开展教研活动,丰富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形式,初步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不定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共享案例等活动,打通跨学科、跨学段、跨年级之间的教师沟通联系渠道,共研思政教学堵点、卡点、难点,改善教师间“往来不多、交流不深、联系不密”的情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融入式培训,让每个教师都能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全区25名教师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节微课被评为“广州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微课”,20个课题立项为“广州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
广州一中思政团队全力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借助优质课展示、论文交流等多元活动,为教师搭建起特色化发展的成长阶梯。在广州市第一中学“花会课”展示活动中,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姚建军校长,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姚校长针对年轻思政教师梁景祥的课例,开展了深入且全面的指导。从课堂结构的搭建,到重难点的选取;从学生活动的设计,到教学逻辑的推进;从课堂时间的把控,到学案编写的雕琢,姚校长均给出了极具针对性与建设性的宝贵建议。在姚校长的悉心指导下,梁景祥老师得以快速成长,为思政团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建优“大课程”
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成效
荔湾区内各学校将开好思政课、上好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开足开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去年12月,在荔湾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会上,由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中职学校思想政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等五名思政课教师围绕“厚植家国情怀 共谱时代新篇”的主题进行了课堂展示和教学阐述,共同探索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新路径。南海中学李剑明老师激动地说:“这场展示太精彩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各有特色又相互衔接,课堂生动鲜活,教学阐述深刻到位,既加深了我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也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对今后教学很有启发!”
广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涵盖小初高各阶段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思政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性和渐进性,统筹推进思政课程阶梯式一体化建设。例如,在讲授“美丽中国”这一主题时,小学阶段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初中阶段结合实际案例,如荔枝湾、永庆坊等,讲好生态之美,创设真实情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中阶段则从哲学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此外,自2021年起,荔湾区开展广东省铸魂育人专项课题——《基于教育戏剧的思政课学习方式转型研究》,提出构建体验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并在中小学校思政课堂广泛开展具身学习、教育戏剧学习方式的探索。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辩论赛”“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等体验式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探寻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新场景。“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兴趣,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余仁生副院长说。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时代热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面对初三学生讲授“法治教育”这一主题时,张智信老师不仅结合法律条文进行深入解读,还设计了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审判过程,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知识的应用。张心印同学在课后表示,原本对思政课兴趣不高,但模拟法庭活动新颖有趣,充分激发了他学习法律条文的热情。
在人工智能大潮的席卷下,荔湾区还特别注重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结合青少年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行为特征等鲜明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数字新媒体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格局。同时,广泛运用动漫、音视频等原创作品,编写系列“微故事”,录制系列“微视频”,通过短视频、动漫等可视化、沉浸式体验,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思政教学内容搬上“云端”。由区内师生自编自演的红色思政微电影《信仰 我的1927》获得社会一致好评,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点击量突破400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积极构建虚拟现实(VR)体验区,将红色党建资源、航天航空科普资源有机融合,通过模拟或再现社会现实情境,构建了与真实世界高度相似的学习环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而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建稳“大课堂”
拓展“大思政课”育人场域
“请进来”,打破学校“小课堂”的边界。荔湾区各学校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时代楷模、道德模范、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五老”、优秀家长走进思政课堂,讲述亲身经历的鲜活感人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
广州市第一中学附属环市西路小学邀请广州市非遗咏春代表性传承人霍礼谦师傅走进绿森林校区,从咏春拳的发展历史、练拳要领等方面,为师生们上了一节生动且寓意丰富的“非遗传承”思政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武术“外练筋骨、内修品性”的双重育人价值。
退伍军人刘诚荣走进荔湾区合兴苑小学鸿图苑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少年》为题,给同学们带来一场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张夏语同学说:“听了刘叔叔的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光发热。”
“走出去”,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体验。荔湾区坚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深入挖掘各类富含育人元素的教育资源载体,建立区级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3个、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4个,在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切实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荔湾区乐贤坊小学二年级(5)班的同学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参加了敬老院探访活动。活动中,学生们为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帮他们打扫房间并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梁诗月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道:“这次敬老院探访之旅让我懂得了要尊重长辈、关爱他人。我以后会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和爱心。”
迎着朝阳,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门前,雏鹰小民警头戴贝雷帽,身穿整齐民警服,个个身姿挺拔,以标准的执勤手势指挥师生有序进校。小民警身兼数职,不仅投入各类志愿服务、宣传交通知识,而且积极参加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作为小民警,我认真守护校园秩序。”结束了一天执勤的庞米洛同学说,“看着大家安全进校,这份责任让我充满力量!”庞米洛同学的妈妈表示:“学校精心搭建小民警实践平台,原本内向胆小的孩子,如今也变得乐观开朗了。”
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教育集团坚持党建引领,校家社协同,讲好“美丽河涌”故事,上好思政课。学校充分利用临近荔枝湾涌的优势,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以复种兰花打造生态之美、亲子巡河见证发展之美、课程育人蓄力治理之美、依水治学传承文化之美、水岸一体展现和谐之美,形成“党员教师与学生大手拉小手”及“学生与街坊小手牵大手”的“树人”效益,勾画出“舟行碧波上,课授幽林中;学达民生事,习通风雨声”的思政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荔湾区教育局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抓手,自2006年开始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暑期实践活动,至今已经坚持了19年,先后组织学生走进瑞金、遵义、延安、井冈山、古田、龙岩等地,用脚步丈量红军路,学习弘扬红军精神。4至7天的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们仿佛重回那段长征的峥嵘岁月,了解到更多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也深刻体会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精神。
“深融合”,坚持思政课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荔湾区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传统节庆、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三月三 荔枝湾”“五月五 龙船鼓”“八月八 转文塔”等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实践活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点,大力推进公民道德教育,组织“新时代好少年”“优秀学生”“十佳读书人物”“阅读之星”评选。推进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三书香”建设,连续19年,坚持每年4月举办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经典美文诵读、红色故事宣讲、“我和我的祖国”“英雄花开英雄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活动,在生动的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精神、法治观念,让思政课走出课堂,变得生动鲜活、富有魅力。
2025年元旦,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操场热闹非凡,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学校与海南社区居委会、中南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携手举办“幸福暖中南 心中的年味”美食义卖活动,师生家长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摊位间,热情地介绍着自己出品的传统美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生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认真聆听了与美食有关的故事和文化寓意。陈德馨同学的妈妈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团队合作,还让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
2024年9月28日,真光中学的操场上,荔湾区内75支少年军校代表队在此“大练兵”。全区3500余名热血少年身穿迷彩服,步伐矫健,英姿飒爽,以满腔的热情和蓬勃的活力,用最真挚的心意,向伟大祖国献上了一份深情而庄重的祝福。荔湾区将少年军校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激发同学们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与坚不可摧的民族自信心。
歌舞相合,望神州无恙;青春奋进,聆时代新声。2024年9月29日,广州市荔湾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举行。演出以“鹅潭璀璨 盛世华章”为主题,1031位师生演员通过大合唱、独唱、舞蹈、粤剧、朗诵、啦啦操、武术等形式多样的节目,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这是一场激发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的“舞台上的思政课”,也是对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的深情献礼。
荔湾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实践育人品牌,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在“大思政课”的滋养下,荔湾区10名学生获评广州市“新时代好少年”,获评省市区各级优秀学生者达4000多名。师生先后获得德育方面的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169项、市级2188项。荔湾区教育局《荔湾“三建工程”赋能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获评2024年市级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荔湾“大思政课”创新实践活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新范式》案例获评2024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案例。
培根铸魂勇担使命,立德树人思政先行。全国教育大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及广东省教育大会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荔湾教育人将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深耕思政教育沃土,为建设教育强省,书写更多“铸魂育人”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