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电白9125位乡村教师执教365所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深耕乡村教育“责任田”
足球场上,十几个孩子正在草坪上追赶着踢球;劳动基地里,六年级学生种的玉米已经长得半人来高;教学楼外壁瓷砖白净,水磨石地面被孩子们打扫得纤尘不染……新学年,电白区麻岗镇白马小学又有了新模样,这所乡村小学迎来42名学生和两名新教师。
在电白,全区共有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65所,在校学生1.3万多人,其中含小学335所(含小学教学点)、普通初中20所。
面对乡村学生基数大、学生分散的现状,实现电白乡村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这个重要支撑。目前,电白区在职乡村教师9125人,他们深耕乡村教育“责任田”。乡村教育的火种在他们身上一代代传承。
“村小”也有大梦想
“今年秋季开学,幼儿园招生1人、转走2人,还有3人,一年级新生入学16人……”那霍镇文胜小学校长杨国华嘴上念叨着。
文胜小学是一个非完全学校,俗称“麻雀小学”。因为人不多,杨国华对师生情况了如指掌:学生46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共5个教学班;教师10人,7名公办教师、1名银龄教师、2名临聘教师,平均年龄45岁。
杨国华今年2月才上任文胜小学校长,而当时他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学校任职,那里两个班的学生都比文胜小学全校人数多。但实际上,文胜小学可以满足150个学位需求。
好的教育环境是家长所期盼的,文胜小学也在努力。如今,校园有了全新的升旗台、跑道、篮球场、厨房、食堂以及学生午托室,教学楼也修葺一新,还添加了一条文化长廊。“虽然现在学生人数少,但我们仍希望通过努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方便农村孩子入学。”杨国华说。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下称《扩优提质行动》),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扩优提质行动》提到,“制订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指导意见,着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显然,这场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将深刻影响乡村教育,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位于坡心镇的电白区第五中学瞄准“六好乡村寄宿制学校”目标发力。电白五中校长蔡梓文介绍,期待通过努力,打造一所学生“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好、用餐营养好、住宿睡眠好、运动强身好,快乐心情好”的六好乡村寄宿制学校。
“农村孩子很纯朴,也很好学。我们正努力让更多农村学生的人生出彩,让更多老师的生命溢彩。”蔡梓文说。
麻岗镇白马村是茂名地区有名的革命老区。坐落在这里的白马小学是一所有着110多年历史的“村小”。白马小学校长黄权谋期待着学校可以有图书馆、阅览室及阶梯教室,“希望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容学习、读书”。
“最大的希望是建一座厨房、学生宿舍为一体的综合楼,还可以开大会。不至于现在这样,在操场上给老师和孩子们开会,怕他们晒太阳也怕他们淋雨。”黄权谋说。
连接乡土情怀的纽带
黄权谋是个80后,毕业后就扎在乡村,辗转多所“村小”,直到2016年调到白马小学任校长。
“我是个农村人,深知学校对乡村意味着什么。”黄权谋说,“学校在村里是给留守老人、小孩的一种陪伴、一种热闹。老人没听到铃声就知道是周末或者放假了。”
调到白马小学前,黄权谋曾在麻岗镇调王小学教书。“一到晚上,村里的老人们就进来校园里坐,叫我开校园喇叭放歌听。可见,学校在村里有着特殊的地位。”黄权谋说。他调走后,老人们依依不舍。今年8月,调王小学被撤销,学生并入了麻岗镇中心小学。
到任白马小学校长后,黄权谋有四年都是每到大年初一就往学校赶。“那时候学校就百余人,第二天睡醒一睁眼就会发现少一个学生。别说少个人,就是学校少块砖我都能感觉到。”黄权谋说。2016年前后,白马小学学生流失仅剩不到百人,曾经一度面临被整合的局面。
那时,白马小学的条件并不好,教师吃饭睡觉办公都在一间房,没有专门的办公室。纪律也涣散,有的老师前一年写了教案新一年便懒得动笔。黄权谋深知,学生的流失、老师的状态归根到底还是学校办学条件落后造成的。
黄权谋自我调侃说,“我是来‘建’学校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好学校。”
在他的动员下,由白马村民、乡贤和校友捐资110多万建筑的五层教师宿舍楼拔地而起,村民无偿捐出集体用地4亩建设学校足球场。去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还把校园里的硬底化改造为水磨石,把教室走廊、教室全铺上地板砖,整体焕然一新。
为了感谢乡贤的付出,黄权谋给学校的每一位捐赠者都做了一个档案盒存档,同时也作为感恩教育的材料。此外,他还组建历届优秀热心校友群,形成一个支持指导、监督帮扶、富有凝聚力、目标一致的智囊团。
不少乡贤被黄权谋的细致用心所感动。毕业30余年的校友邵天文对黄权谋说,“校长,不用怕学校没人支持。如果我不在了,我儿子会顶上继续支持学校。”
每年若有乡贤寄回来的书信、寄语,黄权谋都会读给学生们听,还把历年学校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字贴在校园,让孩子们向优秀学子看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政府、乡贤和学校的合力下,白马小学从不足百人,面临合并困境的“麻雀小学”,发展到今天将近四百学生的规模。教育质量在全镇22所小学中排前3名,今年教师节又获得镇“先进学校”荣誉。
乡村教师队伍不乏名校毕业生
近年来,电白教育系统开展“教育创强、教育创均、教育创现”三大行动,乡村学校校舍建设、师资力量、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首次实现了乡村学生的回流。
“今年从珠三角和城区回流学生达200多人,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目标初步实现。”蔡梓文说。
这一说法得到电白区教育局人事管理部门的证实:不仅中学阶段学生出现回流,而且近两年招教质量也胜于往年。今年招聘的470多名教师中有不少来自中山大学等名校,相当一部分已分配到乡村学校教学,充实了乡村教师队伍。
马踏镇中心小学新进教师谢兴蝶是个1993年出生的湛江姑娘,此前在深圳、东莞两地的民办学校教学。去年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到马踏镇中心小学教授语文学科。
“硬件上,如多媒体、心理室等都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谢兴蝶说,“与发达地区孩子相比,乡村孩子更加纯真、善良,在今年的教师节,收到了很多孩子的手工作品和家长的祝福。学校也给了很多生活上的照顾,乡村的人情味和归属感很强烈。”
今年秋季开学,白马小学又迎来两名新教师和42名学生,这让黄权谋非常开心。“年轻教师的到来,更是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他说。
电白正加大对乡村学校对口帮扶工作。电白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积极组织城区学校开展乡村学校帮扶工作,科学整合和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乡村学校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努力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化发展。
“今年上半年送教231场次,来自乡村中小学约8000人次参与活动。”电白区教师发展中心培训部副部长蔡胜良介绍,下半年计划增加今年刚遴选通过的30个区级“三名”工作室和2个省级“三名”工作室参与送教,送教“三名”工作室将达80个,送教近400场次,力求送教覆盖全区所有乡镇中学和镇中心学校,以进一步提升乡村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今年暑假,学校还组织主科教师统一参加了电白区小学教学点骨干教师和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以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杨国华说。让杨国华感到欣喜的是,在中国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的资助下,学校每个孩子每天早餐可以多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而且学生还有了“4点半”课堂辅导。
一线声音:
全国模范教师、电白区第三中学物理教师张成:教师的学习能力要比学生强
教育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教师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要比学生强才行。课堂上与学生打成一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互动为主线,有收有放,有松有驰;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吸引学生注意力,做好课前功夫。“堂上不讲堂下讲”是行不通的。只有老师不断学习,下足功夫,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学生要讲智慧,用心来感化学生。多些时间来跟学生沟通和交流,做他们的朋友,学会倾听。当学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你听,他就对你有了最大的信任和尊重,就会喜欢你,并且提高成绩。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乡村教师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只要你热爱教育,爱孩子,乡村依旧是你发光发热的广阔天地。
茂名市人大代表、茂名第六中学校长苏育明:建设乡村学校科普室 全方位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培育作为乡村人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尤其针对乡村青少年群体,如何提供更优质的科教资源,如何培养科技教师队伍,如何提升乡村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基本素质,是乡村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建议要真抓实干,将政府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行政绩效考核体系。重视乡村青少年科学素质养成,设立乡村学校科普室,推动提升学校科学教育水平。加强科普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合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的科普工作考核制度,推动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普投入机制,将科普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挂钩。建立“互联网+科普”新机制,大力加强推进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加强企业、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加大科普资源开发与开放力度,面向基层夯实基础,切实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
电白区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梓文:乡村教育要为教师提供更多保障
一是加强师资和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配备制度,及时配足配齐各学科老师,加强班主任管理和培育力度,政府要安排财政预算解决班主任管理绩效和津贴,引导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班主任工作,坚决落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政治重任,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社会地位。
二是“双减”同时要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教师非教学任务越来越多,网络投票、校外安全教育工作等非教学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建议进一步明确教师常规教学职责,保障教师节假日休息权利,减少社会各界转嫁教育的职责。
三是加大农村学校建设,特别是寄宿学校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的教育投入比例,创设城乡均衡发展示范区域和学校,通过优质农村教育学位留住村民、留住乡情、留住乡愁,满足群众家门口优质学位的需要。同时,要多方合力,开通农村中小学生校巴,解决农村师生出行难题,保障师生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