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880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教案函〔2021〕250号
A类
蔡伏青等政协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落实的提案》(第20210880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单位分办意见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一、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这些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学校还是社会,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发布之后,教育部于2019年印发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教材函〔2019〕4号),明确落实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指南》分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细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层次要求,小学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初中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高中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为重点。
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其中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课程标准大量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在课程教材一体化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如语文课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专题,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在专题研究学习中体现。
2016年9月我厅印发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根据《纲要》内容体系,我省专门设置广东风情、广东历史、广东地理、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专题,指导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与家乡实际、与相关国家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育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包括非遗文化在内的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非遗文化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如粤剧、汉剧、潮绣、醒狮、剪纸等。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或读物,通过几年的努力,编写了《走进岭南文化》《走进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教育》《广府文化读本》《龙门农民画初级教材》《潮汕文化读本》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方教材或读本,并列入我省中小学教材目录,供各地学校选用。初步构建形成了有课程标准、有配套教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扎实推进我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文体主题教育活动
2020年,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了2020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包括“非遗少年说”“非遗小剧场”“非遗进校园”师资培训等,启动“活力非遗云课堂”平台建设和“非遗课外时·2020”年度教育实践活动,打造“一个非遗教育服务平台、一套非遗体验短视频节目、一场全民非遗主播秀形式推出“非遗少年说”全民传播计划。
此外,各地学校以传统节日庆典、中华传统礼仪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服务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对非遗文化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促进认知领悟,使非遗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有机结合。如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要广泛动员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志愿服务力量,利用“430”课后时间,为学生提供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丰富校内课后服务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你们提出的建议,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工作:一是在《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重新修订时,将会联合省相关部门,把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到《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教材中。二是加强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民俗馆、科技馆、社会实践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性教育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定期参观、考察,体验、交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三是进一步加大教师传统文化培训的力度,着力培育一支学教结合、知行合一,兼备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队伍,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教育自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全程、全方位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6月8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炎耀,020-3762875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