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91016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0-01-14 09:11:16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打印】
分享到:

粤教案函〔2019〕256号

C类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

第20191016号提案答复的函

张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呼吁设立“家庭教育”专业,推动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提案》(第20191016号)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省主要工作情况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保障。广东作为人口大省,家庭教育需求历来十分迫切。一直以来,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拓展家庭教育资源,完善家庭教育保障,推动家庭教育专业化,切实解决群众教育需求。

(一)加强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我省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总体部署,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作为一项指标,列入等级学校评估方案和教育强镇、教育强区、教育强市评估方案,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强化工作职责、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任务要求。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再次明确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家庭教育的有关要求,明确了工作方向。

(二)多渠道凝聚家庭教育合力

我省注重充分发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校沟通渠道,采取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形式开展家教教育指导。倡导发挥家长委员会自我教育的优势,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媒介,向家长和监护人传递家庭教育知识,在家长间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我省每年开展的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中,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亲子实践活动,如“我爱我家——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主题书信活动、“亲子共寻根家国同圆梦” 主题亲子实践活动等。另外,支持配合省妇联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对家庭教育提供有针对、实效性的社区保护和服务。每年“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寒暑假期间,全省妇联系统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全省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居(社区)”活动达万场。目前,全省各级建有433个家教讲师团,7000多名讲师团成员,全省各级妇联共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报告、咨询等9.5万多场,受众逾2400万人次。

(三)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化

在高校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继续教育等方面,我省积极鼓励和支持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华南师范大学等41所本科高校,开设了学前教育(16个)、心理学(9个)、应用心理学(20个)和社会工作(28个)等家庭教育相关专业点,并开设了诸如家庭教育学、家庭社会工作、学前家庭与社区教育等相关专业课程,专门培养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同时,加强指导各地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服务支持体系,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将“注重向社区家长进行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作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评分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全省共有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04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15个。

二、关于提案意见建议的回复情况

(一)关于试点在综合性的高等院校社会学院里增加“家庭教育”专业的建议。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主要由学校自主申请,教育部备案或审批。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国家“放管服”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机制,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一方面,对高校申请设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列专业及尚未列入该目录的新专业,省教育厅不再进行初审。另一方面,加强本科专业设置信息服务,按年度发布全省本科专业结构分析报告,提出鼓励增设专业和建议暂缓增设专业名单,引导高校科学设置专业。家庭教育专业在全国均未开设,属于教育部目录外专业,学校申请开设需按照审批程序进行,由学校提出申请,并由教育部进行审批。省教育厅在每年《本科专业设置结构分析报告》明确提出,对高校开设社会发展急需专业鼓励和支持。家庭教育作为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迫切,省教育厅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高校增设相关专业。

(二)关于在“社会学”、“社工学”、“教育学”或“应用心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必修课程的建议。

我省鼓励和支持高校实行学分制,高校可根据实际在专业中增加跨学科专业的课程,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我省2014年专门出台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以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为基础,以构建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的需要。鼓励高校制订大类培养、跨学科专业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调动教师课程开设积极性,增加课程数量,满足学生课程修读的需要。另外,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建设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校外MOOC平台、课程学习网站、微课等,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省教育厅支持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必修课程,培养更多具有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关于在相关专业社会实践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学习意识,完善社工等专业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体系和实务技能的建议。

我省要求高校加强专业实训实习,增加实践教学,不断提高专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增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我省近年启动“新师范”建设,提出促进师范院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培养体系,发挥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作用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协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和中小学课程研读内容,研究制定《广东省师范生实习管理办法》,建构包括教学观摩、学校体验、案例教学、主题研讨、探究反思等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保障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落实教育实习时间至一个学期,将见习、实习、研习科学分配至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打造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发展共同体。根据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部署,2018年遴选建设8个左右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服务区域教师培养、职后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需求,提升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能力。建设300个由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工作的省级师范生实践基地,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接下来,我省将继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加强指导和支持,在政策引导、资源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形成全员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政府部门统筹,教育部门联合文化、妇联、人社、公安等部门,共同做好工作规划,争取政府职能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等形成合力,就师资队伍、活动场所、教学计划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社会多元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作用。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功能,拓展学校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渠道和形式,提供更加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建好家长委员会,通过强化家委会组织建设,细化家委会部门设置,完善家委会组织章程,确保家长能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涉及学生利益的学校事务决策。强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引导和督促家长履行好家庭教育职责。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打造线上交流平台,开展家庭教育专题交流,发挥优秀家庭、优秀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家长自主教育。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家长加强自身修养和约束,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三是提高家庭教育专业化程度。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长与子女共同成长的行动力。鼓励学校通过自主建设、合作开发或购买课程服务等方式,立足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编写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推动学校配置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并成立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教研团队作为家庭教育智库,通过培训和教研不断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是拓展各类师资丰富公共教育。积极推进与社区合力打造使用师资的方式,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吸引优秀家长、社工、社会志愿者加入,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师资队伍。探索开展“大师进校进家”活动,在广州、深圳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试点,组织教育专家、珠江学者等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公益性科学知识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推动高校师范生进社区实习实践,提供专业对口帮扶,加强学生科学启蒙,进一步满足学生现代知识需要,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教育厅

 2019年6月2日

(联系人:杨永文;联系电话:3762785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